网络安全 | UNIX | GPS | 无线 | 在线手册 | OSBUG.ORG | SUNNY-NETWORK.COM
天线制作 GPS 地标
网站地图 RSS订阅
高级搜索 收藏本站
首页 | 业界动态 | Mesh | WLAN/WiFi | WiMAX | GPRS/CDMA 1X | 3G | UWB | ZigBee | RFID | Bluetooth | EDGE | MIMO | 红外通讯 | 集群通信 | 天线 | 电磁兼容 | 软件无线电 | 业余无线电
 当前位置: 首页 > Mesh > 文章  
明日的无线宽带:Mesh网络
文章来源: 电脑报 文章作者: 林晨 发布时间: 2004-05-20   字体: [ ]  
 

  Mesh网络VS单跳网络

  Mesh网络也称为“多跳网络”,它是一个动态的可以不断扩展的网络架构,并能有效地在无线设备之间传输。为了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Mesh网络,我们首先来看一下目前和它相对应的“单跳网络”。

  在传统的无线局域网中,用户如果要进行相互通讯的话,那么首先会访问一个固定的接入点(AP),这种访问的方式被称为单跳网络。而在多跳网络中,任何无线设备节点都可以同时作为AP和路由器。这样设计的好处:如果最近的AP由于流量大而拥塞的话,那么数据可以重新选择一个小流量路径进行传输。数据包根据网络的情况,从一个节点依次传送到多个节点,最终到达目的地。这样的访问方式就是多跳访问(图2)。


图2

  其实我们熟知的Internet就是一个“有线多跳”网络的典型例子。例如,我们要发送一份电子邮件,电子邮件并不会直接到达收件人的信箱中,而是通过路由器从一个服务器转发到另外一个服务器,最后到达用户的信箱。在转发的过程中,路由器一般会选择一条较好的路径,使得电子邮件能够尽快投递到用户信箱。

  对于传统的单跳无线网络,Mesh网络有3点明显的优势:强壮性、高带宽和高利用率。

  强壮性:Mesh网络要比单跳网络更加强壮,这是因为在数据通讯中网络性能的发挥并不是单单依靠某个节点。在传统的单跳无线网络中,如果固定的AP发生故障,那么该网络中所有的无线设备都不能进行通讯。而在Mesh网络中,如果某个节点的AP发生故障,它可以重新再选择一个AP进行通讯,数据仍然可以高速地到达目的地。

  高带宽:从物理的角度而言,无线通讯意味着通讯距离越短,那么通讯的效果会越好,因为随着通讯距离的增长,无线信号不但会衰弱而且会相互干扰,从而降低数据通讯的效率。而在Mesh网络中,是以一条条较短的无线网络连接代替了以往长距离的连接,从而保证数据可以以高速率在节点之间快速传递。 由于是在短距离的节点之间进行传输,电源的功耗也会相应地减少,这对于笔记本电脑,PDA这类设备是非常实用的。

  高利用率:高利用率是Mesh网络的另一个技术优势。在单跳网络中,一个固定的AP被多个设备共享使用,随着网络设备的增多,AP的通讯网络可用率会大大下降。而在Mesh网络中,由于每个节点都是AP,根本不会发生此类问题;一旦某个AP可用率下降,数据会自动重新选择一个AP进行传输。

 
推荐文章
·无线网状网络(Mesh Networking)
·UWB & Mesh Network White Paper
·新一代无线Mesh接入技术
·Online Demo: How does MESH wor
·Mesh MEA系统测试报告
·MESH MEA(AD-HOC)网络介绍
·Mesh MEA软件工具
·走近无线Mesh网络
·建设无线城市的理想选择——星矢
·油田无线网络解决方案
·STRIX无线仓储管理解决方案
·什么是无线网状网?
·Mesh MEA设备
·无线Mesh网拓宽了联网应用范围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Google
 
Web oldhand.org unixreference.net meshmea.org
相关分类
热点文章
·无线Mesh网络
·Mesh MEA设备
·Mesh MEA系统测试报告
·无线Mesh解决多跳难题
·新一代无线Mesh接入技术
·北京大学严伟副教授演讲
·无线Mesh网拓宽了联网应
·无线网状网络(Mesh Netw
相关文章
·浅谈无线Mesh网络
·北电成功推动Mesh WLAN
·Wi-Mesh联盟推动无线网
·Mesh给了Wi-Fi在我国规
·北电携Wi-Mesh联盟推网
·无线Mesh关键技术与实证
·朗讯推出新一代WiFi Mes
·新一代无线Mesh网络
更多资源
 
 

Copyright(c) 2001-2007 OLDHAND ORGANIZ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 by DedeCms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Id: article_article.html,v 1.1 2007/02/05 21:09:23 yjs Ex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