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个人网络都有哪些新技术?它们之间是相互竞争还是互不相关?CHIP将向您介绍与我们关系最为密切的Bluetooth2.0+EDR和无线超宽带技术,并且对无线个人网络的未来进行分析。
很久以来,使用无线技术方便快捷地传输数据既是用户的梦想,又是IT厂商不懈追求的目标。目前的无线网络技术根据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大类,即无线个人网络(WPAN)、无线局域网络(WLAN)和无线城域网络(WMAN)。
WPAN的允许传输距离较短,功耗很小,适合小型便携式设备使用。IEEE802.15是IEEE关于无线个人网络的技术标准,目前由数个分标准组成,IEEE 802.15.1处理基于蓝牙的中等速率WPAN标准;IEEE 802.15.2处理在公用ISM频段内无线设备的共存问题;IEEE 802.15.3关注传输速率高于 20Mbps速率的多媒体和数字图像应用; IEEE 802.15.4对应传输速率低于200Kbps数据传输率的WPAN应用。WLAN对应的IEEE标准是IEEE802.11,它的传输距离中等,功耗较低,带宽较高,适合大中型便携设备,目前几乎所有的笔记本电脑都能够支持WLAN应用,我们熟悉的迅驰技术就包含了基于IEEE802.11b/g的无线通讯技术。而对应IEEE802.16标准的WMAN则是关于千米级乃至数十公里超视距的无线网络技术,由于传输距离远,功耗较大,带宽很高,因此面对的是企业用户。
在三种无线网络技术中,无线个人网络应该是与我们联系最紧密的,也拥有潜在的巨大市场,不过它的发展可谓历经坎坷。早期,红外接口成为手机中普及的组件,在个人电脑中也有相当广泛的应用,但红外接口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指向性太强、易受干扰、传输距离短、受障碍物限制等。随着通讯和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机、PDA、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和摄像机、MP3/MP4播放机等便携设备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办公的必需品,它们之间的数据传输仅仅靠红外和数据线缆已经远远不够了,消费者越来越需要能够实现短距离、低能耗、低成本、高兼容性、高可靠和保密性的无线个人网络技术。
20世纪末,蓝牙技术的出现使得短距无线数据传输走上了一个新台阶,可是新生事物的发展总是艰难的:单价过高,兼容性差强人意使得蓝牙并没有在短时间内被下游厂商和消费者接受。直到2005年初,Bluetooth2.0+EDR(蓝牙2.0增强数据传输速率)、UWB(无线超宽带)等技术相继走向实用化,才使得我们终于看到了无线个人网络普及的曙光。
Bluetooth2.0+EDR:蓝牙的浴火重生
1998年5月,爱立信、IBM、Intel、诺基亚、东芝等5家公司开始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标准化活动,1999年7月,蓝牙技术联盟(Bluetooth SIG)公布了BluetoothVersion1.0。蓝牙技术最大作用距离达10米,利用2.4GHz的ISM(工业、科学、医学)频带传输讯号,在其上设立79个带宽为1MHz的信道,采用跳频技术在信道中传输讯号来抑制干扰。整个蓝牙协议体系结构可分为4层,即核心协议层、线缆替代协议层、电话控制协议层和采纳的其他协议层。蓝牙无线通讯方式将最多8个设备连成一个微微网(Piconet),多个微微网之间也可以进行互连接,从而实现各类设备之间随时随地进行通信。BluetoothVersion1.1的发布改进了设备协同工作的能力,使得蓝牙设备之间的兼容性得到很大提高;BluetoothVersion1.2则提高了连接识别速度,同时减少了同其他使用2.4GHz频段设备之间的干扰。蓝牙技术的应用范围相当广泛,如PC、拨号网络、笔记本电脑、打印机、传真机、数码相机、移动电话和高品质耳机等。按照预期,内置蓝牙芯片的价格将很快下降到1美元以下,并大量在诸如外设、手机、掌上电脑与耳机等个人终端上投入使用,但实际的情况并不乐观。目前即使是在蓝牙技术应用最广泛的手机领域,也仅仅是13%左右的高端型号才具备使用蓝牙的能力,况且一个蓝牙耳机的售价就高达数百元,这些都与原来简单、廉价的思想背道而驰,而且在早期,不同厂商的设备之间的兼容性也不如人意;同时,随着UWB(无线超宽带)和Zigbee等技术的发展,蓝牙技术虽然目前还保持着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的领导地位,但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必须作出变革,Bluetooth2.0+EDR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推向了前台。
共8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