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RFID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一定会被烙上深深的“中国标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晋·傅玄《太子少傅箴》
释放你的想象力,试试看能不能把世界杯、小狗、高速公路收费站和剃须刀片联系起来呢?以前可能你并不确定,但是现在用四个英文字母就可以把它们联系到一起——RFID。
似乎很难有一项新的技术能像RFID那样让无论是学术理论也好、业界也好或是坊间达成一种共识:这项技术必将“大行于天下”。但是,现在它来到了中国。中国的市场是如此的巨大,以至于它有足够的能力,在任何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的过程中,烙上深深的“中国印记”,RFID也不会例外。原因很简单,我们有我们的国情——RFID与现行的条码技术将长期共存!
就像EPCglobal管理委员会主席 Richard Cantwell先生说的那样:“在RFID推进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以全球的眼光来计划,同时以地区化的行为进行实践。”
RFID有点贵
同样作为商品的识别技术,相比传统的条形码,RFID的优势是工作人员可以在一定距离之外对商品进行扫描,大大提高了货物的处理效率和准确率。另外RFID标签不仅数据容量较大,而且可以用于潮湿、多尘等污染比较严重的环境中,不像条形码一旦撕裂、污损或丢失,扫描仪将无法扫描和识别商品。
虽然RFID发展前景很好,但RFID并不能取代传统条码技术,由于RFID在单体低价物品上的使用却会导致成本陡涨。一位EPC Global成员告诉笔者,目前,每个RFID的条码需要花费20美分,即使能降到国外用户能接受的5美分的水平,其价格还是比几分钱一个的传统条形码高出很多,如果在牙膏、刀片、口香糖之类小物件上使用,很有可能超过物品本身的价值。国家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张智文博士认为:“目前的技术还有电子标签的成本太高,所以大批量推广应用还有待时日。”
而另一个方面,我们整体的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还比较薄弱,支持RFID的相关技术环境的建设成本——如读码器、软件、网络、计算机等,将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张大明,国家商务部信息化司副司长,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都知道,EPC的发展不仅仅是标准的制度问题,更多的是在商业流通领域的技术应用问题。因此从成本方面考虑,国内零售商只有等到置换旧条码的花费降至他们可以接受的程度时才会行动起来。”
又是一场标准的“标准大战”
缺乏成熟的应用模式和行业标准,以及相关产品标准不统一,也是影响RFID大规模上线生产制造的原因之一。据了解,目前的电子标签全球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许多国家还正在抓紧时间制定各自的标准。
国际方面,EPC Global,AIM,ISO,UID和IP-X五大国际RFID标准化组织悄悄来到中国,谋求各自在中国标准的发言权。业内人士分析,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中心,未来也必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无线识别通信市场,对全球的标准制定者来说抢占中国市场,控制中国市场标准将成为能否取得未来全球市场话语权的重要因素。
而对中国来说,发展自己的电子标签产业,当务之急是规划中国自己的电子标签技术标准体系,制定基础技术标准和应用规范。按信息产业部科技司十进制网络标准工作组谢建平的话说:"EPC并未能照顾中国国情的应用,如一维条码、二维条码互联网的应用,频率的设置,以及防伪等都未考虑中国的实际应用。 " 所以,中国必定会研制自己的标准,问题就是:长得更像谁?
独领风骚为时尚早
在零售领域,RFID最强势的推进者当属巨头沃尔玛。按照沃尔玛的计划,公司最大的100家供应商应从2005年1月开始,在供应的货物包装箱 (盘)上粘贴RFID标签,并逐渐扩大到单件商品,如果供应商们在2008年还达不到这一要求,就有可能丧失为沃尔玛供货的资格。但中国的零售业远远不如美国,也没有沃尔玛级的零售企业,即便是拥有5家国内上市公司和一家香港上市公司的百联集团与沃尔玛相比同样不是一个重量级,对于供应商,国内零售企业既无"一呼百应"的号召力,也无"生杀予夺"的强权。由此看来,目前国内利用零售企业的力量来推广RFID,仍然为时尚早。
这一点上还是张海诚博士更冷静些:“条码基本上是零成本的技术,仅从成本上看,要让EPC的成本有所降低,技术发展是无穷尽的,应该说是可能的,但是我们需要耐心的等待。在EPC降为零成本之前,可能会和条码长期的并存,这两项技术应该是不同的侧面满足不同的商业需求,不存在谁取代谁。我们的观点二者会长期的共存,满足不同的商业需求。”
(参考链接: http://searchmobilecomputing.techtarget.com.cn/296/2022296.shtml)
|